師語僧語
【2020】過堂活在當下 常啟

文.圖/釋常啟

佛教從印度的托缽乞食轉型到中國的過堂儀式,源於佛陀時代人間比丘的沿門托缽,在漢地會被視為乞丐,無法發揮弘揚佛法的本懷;然而不揀擇食物的原則,以及飲食資具皆來自十方信施的精神不變,故於結齋時,以梵唱迴向施主。過堂的儀式需有行堂學僧協助,除了事先的布置與施食外,還得在食畢咒願中完成所有善後,包括收碗筷、廚餘、桌面清潔,並將剩餘飯菜送回齋堂,是一項考驗團隊默契的修行。

初出家的學僧在投入修行的生活時,自然會想到運用禪法,身在哪裡心在哪裡,活在當下。有一次,在結齋的咒願中,一位學僧將剩餘的飯菜推往齋堂時,手握推車一派放鬆安定,緩而不急地離去,就此不見人影,因為行堂人數與工作是安排好的,只要少一個人,團隊就捉襟見肘。學僧練習活在當下,試著不攀緣過去未來,完全地投入於當下的從容安定,也忘了要再回來善後。這或許是人們對於活在當下的片面理解,硬生生地把過去與未來從當下切斷,當然自己沒有煩惱,卻可能讓人煩惱,讓事情遺憾;殊不知,如同剪下髮絲的那一剎那,前後際斷,當下也不在了,怎麼還會有住在當下的安定與放鬆呢?可見是誤解了當下,而執著凝固在輕安的覺受中不自知。

「濯足入水,水非前水」,赤腳入溪流,感受到水的輕涼的這一刻,水已經流過去了,流過去的水稱為前水,故每一分、每一刻感受到的都已經不是當下的水,每個感受雖一樣清涼,當下卻一直在流動,無法住著。

過去、現在、未來就像流水一樣,連續不停,這一刻從過去流淌到未來,過去的累積串成了現在,又往未來奔湊累積,當下自然也就包含一切過去與未來,合為一個整體因緣。若硬生生地把過去和未來切斷,很可能就會住在現在這一刻的安定相,那就不是如流水般真正的當下了。

真正地活在當下,須具兩面向:「離過去未來」自受用沒煩惱,以及「不離過去未來」穿透整體因緣,故能得他受用,也沒煩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