師語僧語
【2020】閱讀高僧 閱讀自己 常啟

◎ 圖 / 常鐸

僧大有一門「高僧行誼」的必修課,早期 聖嚴師父親自授課,將高僧的思想、事蹟與行誼精煉成現代僧人可效法、可學習的典範楷模,儘管時移世異有著巨大的落差,透過師父娓娓道來,有如夜空中精準定位的北極星,永遠為迷路的人指引方向,彷彿能一窺歷代祖師大德的內心世界,看到那個無動於時空遷變中的不朽明燈。

        與其說師父為我們講述高僧,不如說是我們在傾聽師父用自己的生命和高僧所作的交流,不只進入高僧的世界觀與人生觀,更是反映師父的,從「為何」與「如何」說這些高僧,讓我們更了解說書人。但接收咀嚼過的東西,雖好消化卻無法幫助我們親自會晤高僧,進而找到自己的共鳴點。

近年來網路資訊的發達,人們要求效率,急著要跟上潮流,風行著很多電影或書籍的縮時解說,搭配著吸睛的視覺效果,引人注目,卻導致人們越發懶惰,只想抄捷徑,不肯自己思維。然而閱讀的本質在慢,雖有別人的觀影或讀書心得可以聽、可以看,而那只是參考,聽聽不同的觀點,可避免落入偏狹。若自己沒有讀過看過,便無法用自己的學習與整理去與之對照激盪,難以得到新的啟發,況且太容易得到的東西,不見得懂得珍惜,忘得也特別快。

        繼程法師曾說:「品茶,不在茶,在品。」讀書亦然,在讀,不在書,所以僧大學僧除了觀看DVD外,也須自己閱讀,閱讀後才會發現,如良師益友般,當掉到谷底時,一本書會接住我們;不曉得往哪邊走的時候,能為我們指路;志得意滿時,給予當頭棒喝,原來不只是為了不知道而讀,也為了映照自己是什麼樣子而讀。

會選擇出家的人,或許天生就擁有僧人的DNA,會選擇這本書或那位高僧,也隱含著自己的現況與特質,但如果不去探索,可能一生都不會察覺,更遑論朝此發展。理論上人生充滿未知,受我們的個性、環境與機緣使然,而有各自的開展。若能知道自己潛藏的DNA,會讓我們生出信心,然而信心何必仰賴外在給予,得靠自己多方探索。打開高僧傳,花時間閱讀,那觸角自然會幫助我們打破侷限,擴大生命的格局,身體到不了的遠方,心靈可以。

以前僧人的經歷,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再相遇,但透過閱讀便可遇見許多前人的觀點和智慧,不論相應與否,都能更認識自己之於他人的異同。閱讀高僧的目的不是去累積數量,亦不是畫重點、作科判,而是去形塑一個更豐厚、更清楚的自己,讓我們明白自己是誰。此後,當我們思考、發聲或行動的時候,便不會感到孤單,因為所有讀過的高僧都會成為我們的後盾。如果出家人忘了自己是誰,高僧傳也會提醒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