師語僧語
【2020】跨越自己的舒適園 讓佛法能夠學以致用 演一

29,35,246,265.478577

◎ 圖 / 常鐸

許多人學佛很久,有些小改變,但總覺得佛法跟自己的生活與生命沒有太多連結,這是什麼原因呢?

以個人在家的經驗為例,我曾經加入一間管理顧問公司,接受講師培訓,培訓重點之一就是要練習對親友分享課程的內容。一開始很不習慣,有很多的擔心——怕別人覺得我很奇怪、怕別人給自己貼標籤、怕被冷漠以待或踢館。但是練習幾次後,發現沒這麼難。

不易與人分享的原因有:

一、太顧慮自我的尊嚴與面子。講得東西對方不受用時,就像是講了一個自以為好笑的笑話,結果對方沒有笑,被當成耳邊風的感覺,別人其實沒有這麼在意你,是自己想太多了。

二、不要太在意被拒絕。如果與十個人分享,其中有一兩人受益,那就會很有成就感。把注意力放在我們對別人的幫助與感動,很多事就變得容易了。

學佛後,聽到聖嚴師父說:「佛法這麼好,知道的人這麼少,誤解的人這麼多。」以及師父始終堅持的三件事:「第一、自己用佛法;第二、把佛法分享與人;第三、鍥而不捨。」師父說:「這就是創辦人的精神。」所以法鼓山在師父的帶領與四眾的努力下得以成就。

師父另外還說:「如果這世界上如果有五十個人,有這樣子的創辦人的精神,那這世界就會發光,變的跟現在完全不一樣。」師父又說這麼做很簡單,但多數人不容易做到。我們的學習方式,多是被動的坐在教室聽老師講課,在這樣的教育環境長大,也容易採取被動的聽經聞法,而不易主動與人互動、分享。

從自己與他人身上發現幾點抗拒分享的「限制性信念」——抗拒自己前進的內在價值觀、想法或念頭。

  1. 只想一個人學習:一個人默默的學習、鮮少與人分享。不想冒險改變原來的人際關係、不想別人看待自己的方式改變。
  2. 分享是別人的事:覺得自己不善於分享,分享是法師、講師的事,我只要影響自己就好。
  3. 別人很難改變:根據過去的經驗,不管說什麼,他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習慣,很難改變。
  4. 不積極在學以致用:在學習上,不覺得一定要「學以致用」,也沒有什麼學以致用的經驗。所以學佛後,不會設想在生活上運用,也覺得這樣是正常的。
  5. 覺得分享會被否認或嘲笑:試著與人分享時,會擔心被質疑、被否認、嘲笑,開始覺得分享是件奇怪的事,若不跟他人分享,就不會遇到這些問題。

以上五點,經年累月會形成更難打破的自我執著、偏見或成為個人舒適圈的銅牆鐵壁。

「自我」有一個很強的能力,就是將自己的想法、信念或偏見合理化,時間愈久,

愈根深蒂固——「我就是這樣」、「這就是這的個性」或是「這就是我的學習方式」等。

例如:

  1. 只想一個人學習:

自己學習很自在,不用管別人,他人也很難瞭解我,也不能瞭解我在學什麼。

  • 分享是別人的事:

愈來愈少分享自己所學,更易產生對自己身心行為的合理化,為自己的錯誤找合理的理由,堅持自己是對的,看不到自己的盲點。

  • 別人很難改變:

從佛法學到的觀念,愈來愈熟練的用在看他人缺點,覺得他人「江山易改、本性難易」,我已經對對方很好了,是對方不願改變。

  • 不積極在學以致用:

覺得佛法也是如此而已,看來很高深,都是空談,而且對自己的改變與影響很小,所以對佛法的熱忱就愈來愈小。

  • 覺得分享會被否認或嘲笑:

覺得別人很難溝通,對方沒辦法學佛,沒有什麼善根。

學佛之後,如果沒有相對的情境,不易覺察到自己這些偏見與限制性信念;也理解到東初師公用各種手段讓師父的自我現形時,師父為何會對師公表達深深的感恩——沒有境界,就看不到根深蒂固的自我中心,學佛也不易進步。

身口意是互相影響的,如果是從聽經聞法來學佛,就只是從「意」上改變,再由「意」慢慢改變到「口」,再影響到「身」的行為。但因為「身」與「口」的習慣改變需要時間累積,所以當「身」與「口」的習氣上來,會反過來影響了「意」,因此造成了修行上的障礙,修行進進退退,就慢慢失去一開始學佛的好樂與信心了。

        如果我們反過來練習,直接從「身」與「口」練習與人互動、表達,才能在訓練「意」上有更好的效果,因為「意」會馬上配合我們「身」與「口」的作用,堅定自己的信心,改變對自我的認知。直接跟人練習互動,可以對自己產生最大的成長,突破上述種種的限制性信念。產生以下的變化。

  1. 只想一個人學習:

如果我不學習表達,他人又如何開始瞭解自己,我其實也沒有好好傾聽他人的表達。「學習表達」,是認識自己與認識他人的最好的開始。

  • 分享是別人的事:

跟他人互動,可以幫助自己成長得更快,且在成長中,可以得到許多成就感與信心。

  • 別人很難改變:

其實他人行為的背後,有許多種種原因,之前沒有深入與他人互動,就給他貼標籤。互動之後,發現對方也不是自己之前想的那樣。而且對方也有種種的苦,也希望有機會改變。

  • 不積極在學以致用:

原來我本來對佛法的認識太少,原來佛法可以這麼靈活的運用,之前都是畫地自限。

  • 覺得分享會被否認或嘲笑:

-原來多數人心底都是喜歡佛法的一些內容,只要自己有信心的說明,釐清對方的誤會,都會產生對佛法的好躍心。

        以上是自己一路以來觀察自己與學員時,發現的內心轉化過程,不過這需要一些時間醞釀,卻是行菩薩道必經的心路歷程;它能夠幫助我們看清「自我中心」所帶來的限制,放下「自我重要感」,使我們更能平等自在的與他人互動、溝通的關鍵。

        回歸到佛法的角度,發現這就是不斷發願與實踐的過程。因為佛法發的願,是要我們超越個人的小我,去實踐大我或無我的精神,這時,就會體驗到小我與大我,這兩者價值觀的衝突,也是聖嚴師父說的:「認識自我、肯定自我、成長自我與消融自我」的好機會。

透過不斷發願與不放棄,實踐過程就能慢慢體驗到,放下小我的快樂,與實踐大我、朝向無我修行時,自心底生起的踏實感與對佛法的信心;最重要的就是深深感恩自己能夠接觸到佛法心。